【鳴家】好友談彭川:冷淡清虛最難為--張永明
2017-06-23 22:29:23 聽新聞
獨喜一壑荒寒
這本小品集是彭川兄近些年的積累,筆墨之外有著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值得細細品讀。這些作品看似輕描淡寫,里面隱隱約約地暗藏著一種莫名的孤獨,想來這是獨行者應有的情愫。
他的畫有溫度,整本集子里彌漫著清寒之氣,這正是中國藝術和美學所推薦的冷之美,是受禪宗思想的影響。禪的境界冷清孤寂,禪門的荒寒攪動了畫家的錦心秀腸,使得作品格高氣清。正是有了這樣的洗濯,自然會鄙棄塵囂浮華的喧鬧。這也讓缺乏文化修養(yǎng)的人難以讀懂他的畫。反而成全了他的清凈。
彭川兄并不寂寞。窗明幾凈的書房里堆滿了他的“愛好”,除了書籍以外,“破磚爛瓦”隨手可觸,雜而有序。近年來他和朋友從一大堆磚頭里,整理除了厚厚一本《三峽漢代圖文磚》,從歷史、文化、美、談到宗教。這本書即將由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值得期待。
由于長期地接受古代文化的濡染,特別是儒、道、佛、禪思想的滋養(yǎng)。他的畫進入了“虛、靜”的凝神境界,品讀他的畫集,仿佛是一次心神的旅行,從容、散漫。那一絲涼意,足以讓心靈從滾滾紅塵中走出來,享受片刻的安寧。廬山東林寺藏經樓有一副對聯:“自修自持莫道此間非彼岸,即心即佛須知東土是西天”.彭川兄在邊緣處開花,于平淡中升華,像一尾自由之鱗,從浪于大化之中,自在的暢游。
中國的文化很有意思,寫字作畫是修心養(yǎng)性。修和養(yǎng)是一個過程,在短的時間里難以完成,從這本小小的集子里,就可以讀到彭川兄從心避俗的修養(yǎng)。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