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家】王發(fā)榮:民間傳統(tǒng)戲劇的瑰寶——梁山燈戲
2018-01-19 16:00:00 聽新聞
2001年12 月梁山燈戲《招女婿》參加全國11屆群星獎決賽榮獲金獎
“小眼瞇,看燈戲。走小路,掉溝里。哈哈哈哈...”
稚嫩的童音,回蕩在田埂上,小河邊。不遠處農家院壩里,搭建的簡易舞臺上,一出熱鬧非凡的梁山燈戲—《招女婿》即將上演。
這群孩子就是去看燈戲的。
梁山燈戲,俗稱“包頭戲”,“端公戲”或“胖筒筒調”。與梁平年畫、梁平竹簾并稱“梁平三絕”。
梁山古邑,錦繡西南。在這片高天厚土上,人們空閑時或嬉或笑或鬧,或扭或拽或跳。在秀麗的山水間,在純樸的鄉(xiāng)風中,演繹著一出藝苑奇葩。
2001年梁山燈戲《招女婿》榮獲群星獎金獎
明正德年間,梁山燈戲從民間的“玩燈”和“秧歌戲”母體脫穎而出,發(fā)展至今已有近500年歷史。
“玩燈”是指元宵節(jié)各種花燈歌舞表演,扭、拽、跳是其舞蹈動作的基本特點。秧歌戲即農民在薅秧季節(jié)邊勞作邊唱的“薅秧歌”,其骨干腔調正是梁山燈戲“胖筒筒”燈弦腔的原胚,外地人叫“梁山調”。
清代中期,梁山燈戲發(fā)展鼎盛。蜀中有竹枝詞云:“唱燈隨處是歌樓,曲子無腔易轉喉。傳說官班明日攏,開場先看小包頭?!鄙鷦臃从趁耖g競尚燈戲盛況。
在此期間,梁山燈戲逐漸成熟成型,音樂、舞蹈、表演等方面形成較穩(wěn)定、鮮明、獨立的藝術風格。
特別是主干音樂“胖筒筒調”,更因旋律優(yōu)美、簡潔,易于上口、傳唱,逐漸傳向周邊或更遠的區(qū)域,并滲透進12個省及數(shù)百個縣的地方劇種的音樂中。
之所以稱梁山燈戲為地方小戲,是指一個劇目的演出時間短,多為十分鐘左右。但它擁有一套完整的創(chuàng)作程序,劇本、導演、演員、音樂、舞美、服裝、道具等缺一不可。
梁山燈戲的傳統(tǒng)劇目有96個,新編劇目30多個,具有俚俗的民間色彩、濃郁的生活氣息、清新的泥土芬芳和潑辣的山野風味。
2009年春節(jié)晚會梁山燈戲國家級傳承人陳德惠和闕太純表演《送京妹》
編演者多為既種莊稼又演戲的農民,善于編演山鄉(xiāng)風情、田園牧歌、家庭趣事、民間軼聞。劇中人物則多是村童村姑、農夫農婦、樵夫漁婆、侍從幫工、小手藝人以及懶漢浪子、和尚乞丐等地道下里巴人。
臺詞較為口語化。劇本創(chuàng)作活動常貫穿于演出全過程。在故事情節(jié)大致不差的前提下,藝人享有上臺臨時開韻子、搭韻子,甚至與觀眾直接對話的自由。
情節(jié)輕松活潑、詼諧風趣。劇中人物、故事情節(jié)似乎皆為身邊之事,其夸張、諷刺適當,矛盾、沖突得體。
在眾多優(yōu)秀的梁山燈戲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送京娘》、《湘子渡妻》、《祝莊訪友》等。這些劇目大都改編自民間戲劇或民間故事,將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故事情節(jié)加以創(chuàng)新,變得嬉鬧詼諧、矛盾突出,故事情節(jié)更加扣人心弦。
梁山燈戲《賣驢》2001年榮獲全國第11屆群星獎銀獎
不局限于一般戲曲“手眼身法步”五功的表演規(guī)范,梁山燈戲表演獨具個性,即特別好動。其動感又不同于一般戲曲“輕歌曼舞”那樣柔和的動,而是熱烈、放縱,甚至狂野的動。最突出特點就是“喜笑鬧”與“扭拽跳”。
梁山燈戲藝人都是些所謂燈、戲兩開又合二而一的民間藝人。丑角表演擔負著有機地體現(xiàn)“喜笑鬧”的重要功能,有“十燈九丑、無丑難扮燈”之說?!俺蟆?,不光指丑臉譜,它還包含戲謔性詼諧人物內在的美。例如車燈、漁夫以及劃旱船逗幺妹的船夫、娃子等,乃是心靈并不丑的丑角,其實他們都是些“老天真”和“少可愛”。
梁山燈戲《裘皮大衣》
在解放前,梁山女子不“扮燈”,“扮燈”者“包頭妹”。所謂“包頭妹”,即男子包扎女子頭飾、偽裝女旦。
梁山燈戲在保持自己表演風格的基礎上,并不墨守成規(guī),還廣泛從民間姊妹藝術中吸取營養(yǎng),如皮燈影、提線木偶的動作特點,以及剪刀架、肉蓮花、花巴掌、板凳龍、民間雜耍等。
梁山燈戲《三個和尚》
與眾多地方戲曲脫胎于明代崛起的“弋陽腔”或清代崛起的“梆子腔”不同,梁山燈戲是由梁山這塊土地孕育的俚曲“梁山調”。
所謂“梁山調”,即梁山勞動人民在山坡、田野吼唱的勞動號子、山歌、薅秧歌腔調,被民間藝人采納,伴隨花燈表演形態(tài),演唱故事情節(jié),使之成為群眾熟悉親切、悅耳動聽的梁山燈戲音樂主體聲腔——[燈弦腔]。
梁山燈戲的音樂系統(tǒng),包括三種聲腔、間場音樂和鑼鼓經 。三種聲腔即胖筒筒類[燈弦腔]、徒歌類[神歌腔]、俚曲類。
梁山燈戲國家級傳承人闕太純、陳德惠到教育基地授課
燈弦腔,唱燈戲使用一種稱之為“胖筒筒”弦索琴作伴奏的聲腔。它的歷史音樂形態(tài)和風格具有巴渝梁山縣典型山歌、薅秧歌的特征。其中宮調式燈弦腔,是渝東燈戲區(qū)別于川中、川北燈戲的一支特殊聲腔,也是梁山調流向十一省、影響最大的一類唱腔。
神歌腔,俗稱端公調,具有圓滑、娩婉的特點。由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徒歌二人臺演唱劇情。神歌腔是徒歌式連套體唱腔,無絲竹樂器伴奏,唱段尾句幫腔套鑼鼓。其板式有路引、詩頭子、一字、二流、垛板。
小調,結構短小、輕松活潑、旋律流暢、易學易唱。梁山燈戲小調有數(shù)十支,通常用作插曲和尾聲。民間藝人每唱完一出神歌戲,下臺之前慣唱一兩支所謂耍神小調。
梁山燈戲的表演樂器只為其分腔所配用。
獨特的胖筒筒弦索琴專為燈弦腔所用,弦法富有語言色彩,特別善于敘事和舒展情懷;小巧的耍神鑼,敲擊發(fā)出“鋃”聲,專為神歌和唱耍神所用;口技樂,在口里含一片檬樹葉片,并可為各種女腔作伴奏,音色清脆、玩味獨特。
梁山耍鑼鼓,自有登場、間場、退場的鑼鼓點子。
故梁山燈戲素有“聞其樂器音響,亦可分辨其聲腔”之說。
表演區(qū)后橫貫舞臺的染印藍布和舞臺中心上端懸掛的菱形或扇形巨幅木版年畫,是梁山燈戲舞美的兩個主要特點。藍布圖案充滿梁山鄉(xiāng)土生活氣息,與梁山燈戲的表演特色互相映襯,展示民間工藝美術特色和風采,給人以親切感。而梁平年畫圖形及內涵與劇情內容相融洽,對劇情起到點綴和象征作用。
梁山燈戲蘊含梁平人民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
梁山燈戲教育傳承實驗基地自編燈戲操
為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這一藝術形態(tài),自清朝起,就成立各類班社。如清代的梨子樹班,民國時期的胡二班,以及目前的大觀燈戲隊、仁賢燈戲隊、合興燈戲隊以及梁山調業(yè)余劇團和梁平縣梁山燈戲實驗演出隊、梁平縣西苑小學和梁山燈戲教學傳承基地等。
闕太純,梁山燈戲國家級傳承人。演了大半輩子梁山燈戲,如今最熱愛最離不開的就是舞臺。
隨著經濟發(fā)展,文化觀念的轉變,梁山燈戲在堅守核心價值基礎上。
組織人員挖掘、整理相關資料、組織演藝隊伍、舉辦各類演出活動等,讓戲劇瑰寶依舊閃耀。2006年5月,梁山燈戲躋身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這為梁山燈戲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更廣闊、更深厚的土壤。
梁山燈戲既是歷史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文化藝術價值的寶貴資源。無論是平頭百姓還是專業(yè)戲曲工作者,都為這一獨特的藝術形態(tài)癡迷。
送戲下鄉(xiāng)
許多專業(yè)戲曲工作者不遠萬里,多次來“梁山調”發(fā)源地——梁平縣探源索流,研究梁山調調式、音列和音域的形成及骨干音程由來。
獨特的藝術魅力,還多次引來韓國、日本等地專家進行學術交流。
2001年12月中旬,在廣州,全國第十一屆“群星獎”決賽展開激烈角逐。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qū)和解放軍、武警部隊、全國總工會、新疆建設兵團的35支代表隊各自拿出看家本事。244個經典劇目,經10天的緊張演出、評比,結果,梁平燈戲劇團的梁山燈戲《招女婿》、《賣驢》脫穎而出,分別奪得決賽金獎和銀獎。
送戲下鄉(xiāng)梁山燈戲《竹禪畫慈禧》表演
梁山燈戲這一地方小戲,究竟有什么樣的魅力,同時包攬全國賽事冠亞軍?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好奇……
梁山燈戲奔騰不息的吟唱,散發(fā)泥土的醇香。嬉笑間,掩飾不住對生活的熱愛。扭拽間,透出對藝術的向往。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