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家】朱智勇:繪畫的追憶
2018-02-02 10:20:00 聽新聞
《春秋遺痕》布面油畫100 cm × 140 cm2015年
繪畫,是很多人都喜歡的興趣愛好。就繪畫而言,從人類學角度,是人的本能之一。很多孩子的家長,都會說自己的孩子愛畫畫。
殊不知,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現(xiàn)代人的進化初期,人類的聲帶發(fā)育并不是特別良好,只能哇哇地發(fā)出幾種聲音。為了彌補發(fā)音的不足,人們就用樹枝木棍,手舞足道地在地面畫著各種簡單的圖像,加之支體語言來作為交流手段。這樣長此以往隨著進化的過程,人類就形成了繪畫的本能。
據(jù)《人類的起源》上記載,歐洲考證的摩巖畫最早距今十二萬多年,最早一個叫“母親”的雕塑也有近十二萬年,在智人與現(xiàn)代人的共同進化時期。
我國在西北某地的巖畫經(jīng)考證也有四萬多年。所以,繪畫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實用功能。因此,世界上無論哪個民族的文字,都是從象型文字開始的。無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字、尼羅河岸古埃及的文字、中東兩河流城的古文字,還是南美洲亞馬遜河的馬雅文化等等……最初的文字,都是由一些簡單的象型圖案相互組成,這就是繪畫向文字演變的過程。
早期人類,由于對自然界有限的認知,各民族在不同地理區(qū)域,環(huán)境的進化過程中,所感知的生存環(huán)境自然奇特現(xiàn)象的差異及不同環(huán)境的植被、生物群落的垂直、水平分布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圖騰崇拜。這些在當時至高無尚的圖騰,也是由人類由本能繪畫能力來繪制完成的。因此,繪畫已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
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的各行各業(yè)也都與繪畫密不可分。就繪畫而言,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不過,很多人把實用美術(shù)與純美術(shù)分割開來,并未將它視為整體。其實,我們做服裝、建房屋、制包裝、造家電等,都離不開外形的繪畫設計。這些就是繪畫的實用性,也就是實用美術(shù)。繪畫,并不是物相的簡單再現(xiàn)。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發(fā)展,繪畫作品己成為一種物質(zhì)到精神的升華飛躍,一幅物質(zhì)性的油畫作品提供給人們的是一種精神需求。
一塊泥土,經(jīng)藝人們的雕塑成像置于巖洞、廟堂,就會有人虔誠膜拜。一幅觀音畫像,掛上家中廳堂就能讓人拄香叩首。一幅油畫,不能吃、不能用,竟會被人購回家里珍惜懸掛。無數(shù)各種繪畫作品,向人們轉(zhuǎn)化著心理的享受。
繪畫,從初始就作為語言的一部分,再成為文字的起始,更成為人們精神的需求,這種繪畫文化的形成而突顯其在人類史中的重要。繪畫不光是宗教傳播手段,也是各種意識形態(tài)宣傳方式,更是現(xiàn)代商業(yè)推廣的工具。
對熱愛繪畫的人而言,并不為錢去繪畫,它是一個人生命的內(nèi)涵。在繪畫過程中,不斷地去感知自然、認識事物、理解社會、體驗人生價值及生命的義意。通過繪畫,不光是享受繪畫的過程,會讓人獲得成就感、成功感、滿足感。因此,繪畫使人享受自由幸福生活的壯態(tài)。
很多熱愛繪畫的朋友,相互交流起來,總覺心潮澎湃,欣喜愉悅。對繪畫的感受,無論哪位愛好者,幾乎者沒有厭倦的存在。那怕他在艱難的生存狀態(tài)下生活,拿起畫筆,便將會把困苦一拋腦外,只有自己在美好的繪畫中暢翔。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熱愛繪畫的朋友,在艱辛的生話中以不停息對藝術(shù)追求的精神支撐著自己勇往直前。我愿與你們一道去努力尋求油畫藝術(shù)的真諦。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