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家】郭吉芳:親情端午,奉一杯溫暖的茶
2018-06-17 10:00:00 聽新聞
“喝茶當(dāng)于瓦紙窗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人過中年,生活的節(jié)奏開始慢下來,回首走過的路,人生況味漸漸有所體悟。心境開始沉淀開始平和,如果將茶作為人生喻體,是再恰當(dāng)不過的。這是年少時,難以體會的。
對中國人來說,“茶”是一個溫暖的字,帶著溫度。“茶是中國人開始新的一天生活的必需品。柴米油鹽醬醋茶,代表著人間煙火,茶排最后,入詩卻最多。于是,琴棋書畫詩酒茶,這茶成為了文人雅士的精神層面需求,茶賦,茶詩,茶文,凝結(jié)了中國人對茶的感情,并由此代代傳承。
一、泡一壺茶,從暖杯開始
溫杯燙壺,是大多數(shù)人泡茶前都會做的一個習(xí)慣動作——已經(jīng)清潔完的茶具,依然要先用滾燙的開水洗一下。很多人認(rèn)為,這個具有儀式感的動作,可以給茶具消毒,飲茶更衛(wèi)生,且能夠提升茶具的溫度,泡出的茶也會更加好喝。除此以外,溫杯燙壺究竟還有哪些深層次的作用?
一是清潔茶具,更表示禮貌
茶性潔,自然也要求品茶的環(huán)境、使用的器具干凈衛(wèi)生,在茶具端上茶桌之前,自然也需要提前將茶具清洗干凈,何必又要再清潔一次?
溫杯燙壺這個動作,主要是出于禮儀。在客人面前再次用開水沖淋清潔茶具,讓客人飲茶時更加舒心、放心,是一種細(xì)心、貼心的表現(xiàn)。
二是去除異味,更避免水味
茶具用冷水清洗,洗去了表面的浮塵、污漬,但茶具的異味,還是得用沸水的溫度去發(fā)散。
尤其是陶質(zhì)、紫砂茶具,相比瓷質(zhì)來說密度更低,氣孔率更高,因此很容易吸收異味。
一段時間不用的茶具,如果儲存不當(dāng),很容易染上一些濁氣,僅用冷水清洗是不夠的。
在泡茶前,打開壺蓋,用開水沖淋茶壺并將水倒掉,放置一會,讓異味隨著熱氣發(fā)散出去。
除此之外,用常溫的自來水清洗過的茶具,表面通常會殘留很多水漬,容易帶有自來水的水腥味。
用沸水沖洗茶具,不僅是清潔茶具、去除異味,更是讓上面的水漬受熱揮發(fā),保持茶具的干爽,茶味會更純。
三是提升溫度,更保持溫度
如果用冷的茶壺直接泡茶,水溫降低會很快,達(dá)不到?jīng)_泡的溫度,就很難泡出理想的茶味。用冷的杯子喝茶,同樣也難以呈現(xiàn)出最佳的茶香。
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燙壺與不燙壺的差別更為明顯。
溫?zé)徇^的茶壺,放進(jìn)烏龍茶,蓋上蓋子輕輕搖晃,輕啟壺蓋湊近聞聞,花果香馥郁。
除了在泡茶前燙壺提升壺溫以外,泡茶的過程中,往往也會往壺上“追加”沸水,以保持壺內(nèi)溫度。
可見溫度作為泡茶三要素之一還是格外重要的,除了水溫以外,還要考慮茶具的溫度對茶的影響。
在泡茶的過程中,這些約定俗成的動作其實是有道理的。
二、泡一壺好茶,還需洗茶、醒茶、潤茶。
在泡第一道茶時,很多人會把茶湯棄去不飲。這個動作到底是為了把茶洗干凈,還把茶喚醒,亦或是把茶浸潤呢?其實,從古時候開始就已經(jīng)有人在研究了,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其一“洗茶”
孔子《論語·鄉(xiāng)黨》篇中提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xì)。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贝硕挝淖址从沉酥袊怨乓詠淼娘嬍澄幕枷牒蛯徝狼槿?,其主要內(nèi)涵有兩層:一是飲食要講衛(wèi)生;二是應(yīng)講究選料和烹調(diào)方法。“洗茶”之程序,正是這種飲食文化在茶飲上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對于“洗茶”,今人常誤以為由于茶葉不潔凈。其實,它是中國五千年飲食文化在茶文化中的一個體現(xiàn),蘊(yùn)含著中國茶道的精神內(nèi)涵。
其二“醒茶”
明代《茶譜·煎茶四要》載:“一、擇水......。二、洗茶:凡烹茶先以熱湯洗茶葉,去其污垢、冷氣,烹之則美。三、候湯……。四、擇品……?!?/p>
洗去茶葉的冷氣,便是“醒茶”之意。
茶葉如何會有冷氣呢?茶葉制成后,一般不會馬上飲用,剛加工完的茶葉火氣較大,一般都要將茶葉儲存一段時間后再飲用。而一段時間后,火氣雖褪,卻添冷氣,如果存放時間較長,還會有陳氣。而近代以來,常將茶葉存貯在冰箱中,更增添了茶葉的生冷之氣。
此時如果將茶葉直接沖泡飲用,滋味和香氣就會不好。就如人一樣,清晨剛起來時沒有精神,這時如果伸伸懶腰,活動一下,精神就提起來了。茶葉也一樣,在存放一段時間后,也需要“醒一醒”,去除冷氣,再進(jìn)行沖泡,其香、味會更佳。
其三“潤茶”
明代以后,茶葉加工和飲用方法發(fā)生重大變化,由原先的蒸青團(tuán)茶到散茶,從煮茶、點(diǎn)茶變成泡茶。泡茶時必須先讓茶葉浸潤舒展開來,才能比較容易泡出味道。
尤其是顆粒比較緊結(jié)的球形烏龍茶和緊壓的餅茶、磚茶等,第一道潤茶讓緊結(jié)的茶葉充分舒展,散去一些陳氣,也讓茶葉的溫度提升上來。潤茶這一過程的加入有利于茶汁的浸出。因此,經(jīng)過潤茶后再沖泡的茶湯,茶湯的香和味能更快達(dá)到最佳效果。
在現(xiàn)在,第一道茶棄去不飲,很多人理解為洗去茶葉上的臟污。其實不然,第一道茶可以喝,只不過一般都未能展現(xiàn)出茶的最佳水平。
普洱認(rèn)為稱為“潤茶”或“醒茶”更為恰當(dāng),第一道茶泡得好,可以為接下去的幾泡茶奠定基礎(chǔ),相反,會影響到后面的品質(zhì)的呈現(xiàn)。
喝茶,不僅解生理需求,養(yǎng)健康之軀,而且在喝茶中找到樂趣。漸漸的上升于精神層面的品茶,不僅能帶來無限的情趣,而且常能滿足自己需要的超脫感與心理精神上的愉悅。于是,借茶言志、發(fā)抒情懷,也是情理之中的了。甚而至于,在獨(dú)品茶趣中,悟得人生道道,或與三五知己共品,幾分默契,幾分欣喜,談笑間的情懷在一杯茶里融入。
茶道需悟,茶趣需品,歷代文人墨客皆有詩文因茶而抒發(fā)。如皎然和尚的《飲茶歌》,在茶中彌漫著高遠(yuǎn)清靈的“禪味”:“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漂沫香,何似諸仙瓊?cè)镄?!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清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這首詩不僅有茶帶來的體感,還有情懷和悟道,而且第一次提出來茶道一詞,盧仝的《七碗茶詩》表面上寫體感,實際更是借茶言志:“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xí)習(xí)清風(fēng)生。”據(jù)說此詩在日本廣為傳頌,并演變?yōu)椤昂砦菨?、破孤悶、搜枯腸、發(fā)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fēng)生”的日本茶道。 茶中未必人人能悟道,一杯茶的溫暖卻是人人可享的。
圖片均為作者提供
責(zé)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