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家】楊悅:允許孩子犯錯的德國教育
2019-09-19 07:00:00 聽新聞
在德國幼兒園和學校有一個不成文的說法,就是:不犯錯就不是孩子了。
成年人也會犯錯,更何況孩子。故允許孩子犯錯,包容和理解孩子們的無心之過,是每一個成年人、特別是教育工作者應該有的素養(yǎng)和水準。
誰都曾經是孩子,誰都犯過無數(shù)的錯。我發(fā)現(xiàn)身邊的德國人,尤其是德國的教育工作者,對孩子犯錯的包容心特別強,從不感情用事地懲罰孩子,而是找到孩子犯錯的根源,幫助他們認識和改正錯誤。其實,只有那些對孩子的錯誤束手無策的成年人,才會對幼小孩子的錯誤惱羞成怒,甚至怒不可遏,因為他們找不到好的解決辦法,不懂得該如何指正和幫助孩子改正錯誤?;蛘?,他們覺得權威和能力在孩子的錯誤面前受到了質疑和挑戰(zhàn),于是用一些老套的、沒有人性的、沒有實效的懲罰措施來發(fā)泄成年人對未成年人的不滿。這不是教育,而是在幼小的心靈里播撒扭曲和仇恨的種子。
防患于未然,與其等孩子犯了錯,再來責備和更正,不如在平時就未雨綢繆,用直白、簡單、生動的事例,教孩子如何應對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況。
在上篇博文《德國人如何對孩子進行素質教育》里,我談到了德國人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沒有空洞的口號和枯燥的說教,而是結合日常的學習與生活,進行務實的教育和批評。
其中,我列舉了一本在全德范圍內,免費發(fā)放給孩子們的雜志里,有過一個題目叫《你有多誠實?》的小測驗。
這個小測驗一共有五個問題,都與日常生活有關,淺顯易懂,既有趣又有現(xiàn)實的教育意義。每個問題有三個選項,只有其中一個答案是正確的或者是明智的。這些問題的答案和講解就倒著印在旁邊,供孩子們參考和學習。
每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但附帶的解釋,雖寥寥數(shù)語,卻發(fā)人深省,既有對人性簡單的剖析,又有循循善誘的功效,讓孩子們從小事情上懂得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和準則。
第一個問題:如果在超市里,收銀員多補給你5或者10歐元,你會怎么辦?
1.我裝著不知道收下了。如果他不會算數(shù),那是他自己的事情。
2.我收下了錢,但事后心里覺得內疚。
3.我沒有把錢收起來,而是告訴了收銀員這個失誤。
正確答案:利用收銀員的錯誤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晚上結賬時,會發(fā)現(xiàn)少了這些錢。收銀員會因此受到責備,甚至需要自己從口袋里掏錢補上。
第二個問題:我完全忘記了做德語作文,該如何對老師說?
1.對不起,我完全忘記了作文這回事兒。
2.我的奶奶病了,所以我沒能寫作文。
3.我做了作文的,但忘在家里了。
答案:承認自己忘記了做作文,當然是需要勇氣的。但你就不用提心吊膽了。再說,很多老師會發(fā)覺他們被騙了,因為他們自己也曾經是孩子呀。
第三個問題:有個你不喜歡的女孩子,被大家誤解為偷了東西,而你知道不是她干的,你會怎么辦?
1.我參加了議論,并且感到高興,因為我反正不喜歡她。
2.我什么都沒說,畢竟我也不希望別人在背后這樣編排我的壞話。
3.我說,我知道,她沒有偷東西。
答案:你有可能不喜歡某個人。但你為了傷害他,就撒謊嗎?相比之下,第二個答案就要好得多。但如果你沉默的話,你就沒有抵制這種惡言惡語。而第三種答案不僅僅證明你誠實,而且有勇氣。
第四個問題:你的好朋友換了一種發(fā)型和著裝風格,還很得意,而你覺得很不好看,你該如何對他說?
1.你怎么回事兒???簡直難看得要死!
2.還行吧。我更喜歡你以前的樣子。
3.哇,太酷了!你簡直像換了一個人。帥呆了!
答案:遇到這種事兒,真的蠻難的。 第一個答案你會傷害你朋友的感情,而最后一個顯然不是你心里所想的。第二個答案比較中庸,你既維護了你的朋友,又讓他知道,你其實更喜歡他以前的裝扮。
第五個問題:有個小孩子被兩個大孩子欺負,你看見他逃走,并藏在哪里。兩個大孩子問你看見他沒有,你該如何回答?
1.你告訴他們,小孩子藏在哪里。
2.你板上釘釘?shù)卣f,小孩子跑別的地方去了。
3.你說,你沒有看見那個孩子。
答案:如果你選擇了第一個答案,你雖然說了真話,但暴露了那個孩子。第二個答案不錯,但如果那兩個大孩子發(fā)現(xiàn)上了當,可能會找你的麻煩。最后一個答案是最好的選擇:你既保護了弱者,又沒有把自己推到危險的境地。有時候,急中生智勝過說真話。
最后一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出乎了我們的意料,我們在中國長大的人往往會選擇答案二,因為我們從小被號召,向各式各樣的英雄人物學習,包括用自己年幼的生命保護國家財產的少年英雄等等。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抹不去的英雄情結。我先生和女兒一起做題時,選擇的就是答案二。但在西方國家,一個人的生命,特別是一個孩子的生命,往往是最珍貴的,勝過所謂至高無上的榮譽、財產和利益。在德國,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的保護,他們無需冒風險去保護什么人和事,或者承擔成年人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他們從小被教導,愛惜自己的生命,也愛惜別人的生命,包括小動物的生命。
第四個問題,我覺得也很有代表性和教育意義,因為有的成年人常常自我標榜是“刀子嘴、豆腐心”,并且以此為傲,覺得自己耿直、直率,有啥說啥,只要是真心話就行,不管語氣、語調、態(tài)度和措辭,不管聽者的自尊、顏面、感受和接受度,只圖自己痛快、自己爽,噼里啪啦說完拉倒,有的甚至是打著愛的旗號,對自己的孩子或者身邊人實施“語言暴力”。其實,一個有素養(yǎng)的人,不僅僅是有明確的是非觀念,和判斷決斷的能力,也應該是一個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口吐蓮花,讓人心服口服,如沐春風,特別是面對年幼的孩子時,哪怕是個頑童,也應該溫和有禮,言語得當。
老師和家長,還有每一個與孩子打交道的成年人,都有義務和責任及時地對孩子們的錯誤提出批評,耐心地教育和引導他們,只有這樣,孩子們才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不會一錯再錯。
允許犯錯,但關鍵是,不要重復犯同樣的錯,就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圖片來源:東方IC
推薦閱讀: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