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精品永久在线视频|日本美女天天爽夜夜爽|综合国产精品私拍国产在线|偷拍日韩一区中文久久

      
      

          【鳴家】潘昌操:一步一步走進城市文學會客廳

          2023-06-19 07:00:00 聽新聞

          走出高處的會客廳,那些低處的車流和更高的樓宇,在通遠門前顯得恭恭敬敬,無不虔誠。
          VCG211331710629.jpg

          重慶的六月沒有想象中炎熱,它是從和風細雨中進入的,小雨時而淅淅瀝瀝,時而狀如淚滴或輕或重敲打著車窗玻璃。雨刮器要不停地刮呀刮才能將這些天外來客刮走,順著車身又回歸大地。

            從南岸到渝中,車過菜園壩大橋,整座山城一覽無余,渝中那邊的高樓林立,有更大的密度和高度,江面上的水稍有所漲,清澈透明,雨天也波光粼粼,薄薄的細霧給山、給江、給城披上了面紗,雨中的重慶別有一番風景,山與城、江與城都受著夏雨的沐浴,穿梭的輕軌,時停時走的車流,打著傘匆匆行走的行人,懸?guī)r上紅火似的三角梅,換完新葉的黃葛樹都自覺自愿接受這雨愛的滋潤。

           在紅綠燈面前我是時間的奴隸,因是上班時間,給領導請了小半日假,跟著車流走走停停,車內(nèi)我不開空調(diào),但我得打?qū)Ш?,我的目的地是重慶文學會客廳,地點是渝中區(qū)通遠門星臨書局。

            說起來慚愧,作為重慶人我還沒去過大名鼎鼎的通遠門,我卻早聽說過它的大名也查閱過一些史料,知它在南宋時叫鎮(zhèn)西門,明洪武初年戴鼎擴筑城墻后改名為通遠門,是重慶九開八閉的十七座城門中唯一不通水路的城門,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是佛圖關后保護老重慶的最后一道屏障。

            去文學會客廳,心里當然想得最多的是文學,和這些年成長的歷程。年輕時雖寫過無數(shù)調(diào)研文章、職業(yè)論文、通訊報道,或多為職業(yè)愛好使然,或為人作嫁衣,都不能叫做文學,我呢,充其量叫文學大門外的徘徊者。2015年,如果不是被調(diào)往茶園新區(qū),寬闊廣袤的熱土給了我無限的詩意,點燃我骨子里的文學夢想,也許我沒寫詩,也不會認識傅天琳、王明凱、楊金邦、陳猷華等恩師和前輩,得到他們悉心的指點和幫助,寫散文,寫報告文學,寫小說,一步步走向文學之路。使我沒虛度中年閑暇的業(yè)余時光,使此生能夠做一個有生命意義之人,執(zhí)筆當執(zhí)螢火之人。

            古語說,“關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天下?!避囘^兩路口,再往七星崗方向,從小喜歡讀史和古典文學的我知道這是蒙古大軍攻打重慶,巾幗英雄秦良玉復重慶走過的方向,我去文學會客廳,當然是去參加一次文學活動,隨便去參觀見證過三國時李嚴筑城,歷史上兩次被攻破,多次被飛機炸彈轟炸的英雄城市的“老人”——通遠門。

            古道變公路,樓宇鱗次櫛比,腦子里卻滿是歷史厚重的氣息,血管里流淌著巴渝文化、建筑文化、歷史文化、抗戰(zhàn)文化的血液。作為重慶人,我自覺接受這些文化的熏陶和傳承,欲明了我生活的這座美麗城市是怎么來的,經(jīng)歷過什么,又要到哪里去?還得感謝文化的成果和載體的文學,是文學讓我在辛苦的工作之余孜孜不倦閱讀、書寫,書寫這座城市豐富而多彩的人文,贊美這座城市頑強不屈的特性。

            車過和平隧道,這兩個門洞似的隧道,我反反復復經(jīng)過多次,但我仍然不知隧道上面就是通遠門,好不容易在寸土寸金的渝中中地帶找了一個停車位安放下我的“坐騎”。仰望通遠門,它像一個威武的將士站在高處,表情莊嚴而肅穆,城門上下的攻防雕塑雙方張弓搭箭,手抱巨石,攀沿云梯,正在疆持。我仿佛還能聽到血雨腥風中的喊殺聲,這城下雕塑或是蒙古鐵騎正在攻打南宋最后的堡壘,也或是“八大王”張獻忠的農(nóng)民軍攻入城市前最后的沖鋒。雨又密又細,我沒有打傘,任雨打濕我的頭發(fā),這是歷史雨,文學的雨啟迪心靈。

            而我一步一步踏上石階進入的城門并不高大,像一個懸在半空中的洞,開在城墻的中央,應是通遠門的甕城門,這是強敵千方百計想攻入的門,這是向市民開放從這里出發(fā)便可通向遠方的門。而此刻成為我進入城市文學客廳的大門,沒有血雨腥風,沒見尸橫遍野,也沒見城門外小山一樣的墳塋,只有輕輕的風,細細的雨。

           沿著城樓條石和雕繪皺紋樣的紋理走進城樓內(nèi)的金湯街,街道安安靜靜,不高的居民樓,少許的門面和行人,而在發(fā)黃的古書里我看到這里曾車水馬龍,販賣小吃的商販云集,石板路上曾走過達官貴人,走過落第秀才,走過騾馬得得的蹄聲,走過市井中穿草鞋、穿布鞋、穿皮鞋的步履。是城門給了他們金湯之感,是城門讓一代代市井安居樂業(yè)、繁衍生息。

            我問過幾個游人和幾家店面,他們都搖搖頭,不知哪里是這座城市的文學會客廳,不知哪兒是星臨書局。最后是一名中年婦女用手指指了指城墻上面的門樓說,你上去看看也許就知。

            箭垛仍在,城門通光的天井仍在,站在城樓上,果真地處險境,好寬厚好堅固的城墻,城墻上還有公園,水泥花架上的花正熱情開放,好似在風雨中歡迎我這位初來乍到的客人,站在城墻之上,不得不贊嘆祖先們的建筑智慧。

            新修城樓重檐疊嶂,像一只飛翔的鷹,它飛越了歷史天空又落足到了它原來停足的地方。這座復古的建筑正對著我走來方向的匾額上書寫“好座重慶城,城墻故事會”,首先進入我眼簾的就是這座城市城墻文化的總結之語,像一個先人開口向你講故事,娓娓道來,卻無息無聲。在城樓右側古色古香的廊柱間,終于看到了“重慶文學會客廳”的匾額,我長吁了一口氣,抬手看看表,離活動開始還差半小時,早到是我的習慣,因為我從不愿意有人等。

            不愧為文學會客廳,在茶吧、咖啡廳的間隔,在四壁的書櫥間滿滿的是一些書,我匆匆地翻了翻,大都是重慶本地作家的作品,如王雨的《填四川》、李鋼的《時間升起》等等。參加文學活動的客人還沒到,我找了會客廳左側的一個位置坐下,慢慢喝茶,獨享時光,我環(huán)顧四周,來客們并非全是文學之人,多為游人,他們背包帶袱,有的還是拖家?guī)Э诙鴣?,他們閑坐著,交談著,臉上滿是輕松的表情。也許這就是文化的魅力,文學的魅力,沒有多高的門檻,只要你喜歡,進來便是客人。

            我只喝茶,沒有看書,放在茶桌上的雙手,又仿佛手捧著一本厚厚的大書,這本書就是這厚實的城墻,書里我看到了身材魁梧、盔甲齊全威武的張玨的身影,這位四川制置使、重慶知府,曾在釣魚城之戰(zhàn)中協(xié)助主將王堅擊敗蒙古大軍,確保重慶18年的安寧。或許,這座城市、這座城樓欠他一個威風凜凜的雕塑,同辛亥革命的志士楊滄白、革命先烈楊闇公等仁人志士一樣值得敬重,我雙手放在胸前,從虛擬的書中走出,默默地向城墻方向行注目禮。

            當我起座沿著城墻再次逡巡,探訪古跡,仿佛是當年張玨帳下的老兵,前世今生,又夢回故地。當我重新入座,客廳里己進來了許多活動的嘉賓,有著名報業(yè)人,文學評論家許大立,有著名詩人,陳子昂詩歌獎、人民文學獎、駿馬獎獲得者重慶市作協(xié)副主席張遠倫,中青年作家,上游新聞編輯陳泰湧,著名民工詩人泥文等。許大立先生和我也師也友,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機動一組》的研討會有幸和本土女作家王福梅的長篇小說《少年千日惑》研討會合并一起進行,在那次研討會上我認識了許大立先生,他幽默風趣的語言始終是研討會的焦點,他的評論客觀公正,給了第一次寫小說的王福梅女士許多贊美和鼓勵,他滿頭銀色的頭發(fā),和藹可親的面容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后來到江津《家國情懷》采風,又一次遇到大立老師,當晚的文娛節(jié)目,大立老師將幽美的歌聲留在了白沙的沙灘,留在了滾滾東流的江水里,原來許大立老師還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大才子。我們加了好友,他看了我朋友圈的詩后,還向巜重慶晚報》推薦發(fā)表,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忠厚長者。不久前他又把我拉入了“文學會客廳”的微信群,也就是說,在進入會客廳前,我已經(jīng)在網(wǎng)絡上先進入了會客廳。

            隨后不久,著名網(wǎng)絡作家小橋老樹即重慶文學院院長張兵帶領二十來名青年作家匆匆進入了會客廳,他們剛參加完著名作家余德莊的新書發(fā)布會又移步到會客廳。在會客廳的四樓,也就是門樓的最高層,一群文學愛好者在一起,大家相互介紹,說出自己的創(chuàng)作情況。望著那些一張張無比年輕的臉,我心里滿是羨慕,他們大多三十來歲,而在詩歌、兒童文學、網(wǎng)絡文學、報道文學等領域就較有名氣,且創(chuàng)作頗豐,不似我一出道就是中年,當我在山腳時,像張遠倫等青年作家便已經(jīng)到達了山頂,當我好不容易氣喘吁吁到達半山腰,他們卻翻到另一座高山上去。

            當我從張兵院長手中接給文學院和上游新聞頒發(fā)的短篇小說獎狀和獎品,不禁有些許感嘆,去做一名追趕者吧,淡泊名利,去做一名文學的忠實跟隨者吧,以筆為戈守衛(wèi)城池,入門就是起點,不離不棄。

            走出高處的會客廳,那些低處的車流和更高的樓宇,在通遠門前顯得恭恭敬敬,無不虔誠。雨仍在下,打濕了我的衣襟,打濕了我的頭發(fā),歷史之雨,文學之雨,匯集在一起就是血脈,可以傳承的血脈。通過通遠門走向遠方,爬坡上坎,一路走去,跌跌撞撞,也許會走向另一個高地。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責任編輯:

          版權聲明:

          “華龍網(wǎng)”客戶端“鳴家”專欄的所有作品,均為重慶華龍網(wǎng)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鳴家”欄目或本人授權不得轉載。違反上述聲明者,將追求其相關法律責任聯(lián)系郵箱:1252949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