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年終策劃·面孔2022|愛的力量
這一年,我們都經(jīng)歷了很多。
歲末,回望。
那些年初立下的目標都實現(xiàn)了嗎?那些曾經(jīng)的熱愛還依然在堅持嗎?那些終于懂得要珍惜的人還在身邊嗎?
我們從這一年《百姓故事》主人公里挑選了四位進行回訪。希望以他們的微光,給讀者帶來一些力量,伴你,大步走向2023。愿你我,勇敢去追逐熱愛、去珍惜所擁有、去闖、去擁抱明天。
記者手記:何其幸運,2022,我們在一起。
去熱愛——
92歲“愛書家” 一生愛書永不悔
12月,城口縣修齊鎮(zhèn)枇杷村,氣溫已降到零下。從“愛書家”孫仕權的書屋望出去,已是一片銀裝素裹。
今年世界讀書日,華龍網(wǎng)《百姓故事》欄目推出特別篇,講述了一位大山深處的92歲高齡老人,一生愛書讀書惜書的故事。(世界讀書日·百姓故事特別篇 | 山村“愛書家”)。
時隔大半年再見,孫仕權身體已不如從前硬朗,與他對話要用吼他才聽得見。
原來今年夏天,孫仕權不小心在浴室摔倒,住了好幾個月醫(yī)院,醫(yī)生建議回家長期臥床休息養(yǎng)神。
“可他還是放不下那些書,只要精神頭稍微好點,還是要喊我扶他去三樓書房坐坐?!崩习闂蠲餍阏f,他還是像以前那樣,戴著一副800度老花鏡,時不時在書上勾勾畫畫,但頂多半個小時就坐不住了。
今年還有好幾位西南大學的教授都來孫仕權家中看過書,這些都是他為數(shù)不多打得起精神的事情。
即便如此,孫仕權也沒有“戒掉”買書的愛好。9月,他花了三千多塊錢讓孫子在上海古籍出版社買了一套《全元文》。
這套書他還沒有來得及細翻,也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去細讀。但他說:“我不看,留給后人,總是有用的嘛!”
就像他書柜上刻著的那行字:書到用時方恨少,白首方悔讀書遲。
臥病在床的他,時常念叨的還有兩件事情。
“枇杷村頭那座200多個孩子上學必經(jīng)的跨河橋何時動工修好?”
“我這本未寫完的‘城口縣應有一部四庫全書’還寫不寫得完?”
愛書讀書惜書,孫仕權用他的一輩子,給了“愛書家”這個詞最好的注腳。
去闖——
騎馬小伙再次出發(fā) 想做一個視頻記錄者
12月的冬日夜晚,重慶奉節(jié)草堂鎮(zhèn),山里一陣冷風吹來。樂曉雲(yún)打了個哆嗦,把外套裹緊一番,抱著大捆草,打開馬圈門,口里喊著:“火鍋,來吃飯咯!”邊說著嘴里冒出的熱氣在空氣中“打圈”,逐漸消失。馬兒“火鍋”聞聲轉(zhuǎn)頭,開始吃起了草……
就在今年1月份,奉節(jié)小伙樂曉雲(yún)和“火鍋”,成功從新疆返回家鄉(xiāng)奉節(jié)。這趟旅程,他從新疆伊犁霍爾果斯口岸出發(fā),途經(jīng)獨庫公路,翻祁連山,穿秦嶺……全程4400公里,歷時半年。
他和“火鍋”的故事曾被華龍網(wǎng)報道(百姓故事 | 歷時半年 重慶小伙從新疆騎馬4400公里回渝),時隔近一年,他和“火鍋”還好嗎?
樂曉雲(yún)告訴記者,3月,他帶著“火鍋”再次出發(fā),目的地是云南香格里拉。原來,從新疆騎馬回奉節(jié)后,他便在想該找什么工作。由于每天要喂馬、遛馬,樂曉雲(yún)覺得朝九晚五的工作并不適合自己,便計劃這次香格里拉之行。
如果說第一次旅程是為了磨煉心性,第二次便是真正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樂曉雲(yún)走著、記錄著,也分享著。去年從新疆回來,他結識了許多朋友,也曾接受過他們的幫助。在云南之旅中,他也向別人伸出了援手。
5月,路過湖南湘西龍山,他結識了一位60歲的老婆婆。婆婆前幾年腿摔斷過一次,走路不便。樂曉雲(yún)得知后,立即向醫(yī)生朋友咨詢,并給婆婆寄來助力器。“謝謝你喲,小伙子!”婆婆收到后,在電話里一個勁向他道謝。
這趟旅途,由于“火鍋”馬蹄受傷需要休養(yǎng),樂曉雲(yún)最終只到達云南曲靖。
一個多月前,樂曉雲(yún)再次回到了家鄉(xiāng)奉節(jié)。不太喜歡城里面的生活,他就直接回到老家草堂鎮(zhèn)陪伴爺爺奶奶,還給“火鍋”安了一個家。
在別人眼里,樂曉雲(yún)自由浪漫。這一年在路上,關于未來,他也想了很多。他決定繼續(xù)拍視頻,繼續(xù)做一個記錄者,記錄鄉(xiāng)村生活,還有自己和爺爺奶奶的日常,“最近幾天太忙,幫爺爺奶奶種地,殺過年豬兒,拍好的視頻還沒空剪輯?!?/p>
“吶,這是我剛買的照片打印機!”樂曉雲(yún)說著拍了拍打印機,“炫耀”起來。村里很多老人,活了一輩子都沒有一張像樣的照片。樂曉雲(yún)打算空閑時為他們拍照,幫他們鎖住生活的點滴回憶,還能給自己子孫分享,讓遠方的親人也知道他們過得很好。
去珍惜——
七旬夫妻收養(yǎng)腦癱兒 只要家人在一起就能共渡難關
12月26日,是彭先述70歲生日。過了這一天,他就要“吃80歲的飯”了。
他的70歲和大多數(shù)人的不一樣,沒有“躺平”享福,而是繼續(xù)在醫(yī)療一線工作。前些年從醫(yī)院退休后,他又應聘到民營醫(yī)院,用他的話說:“趁還做得動,多打工掙錢給我多多留起,有生之年就這點心愿?!?/p>
9月,《百姓故事》欄目以《不敢放開你的手》(百姓故事 | 古稀夫婦撫養(yǎng)腦癱棄嬰19年:這輩子牽著她的手一起走)為題,講述了彭先述、曹興梅夫婦,付出全部的愛與精力撫養(yǎng)被拋棄的腦癱兒多多19年的故事。
11月,夫妻二人榮登“中國好人”榜。接到通知,彭先述很是意外,“我和老伴覺得,我們也沒做什么,就是照顧自己的孫女,這是應該的,倒是多謝你們這些善良的人經(jīng)常惦記著我們多多?!?/p>
最近,彭先述一直擔心的事情還是發(fā)生了。他作為醫(yī)院內(nèi)科負責人,每天都要接診數(shù)個發(fā)熱病人,“自己陽了倒不怕,我第四天就返崗上班了,就是怕傳染給多多。”然而多多還是發(fā)燒了,“高燒40度,連著燒了三天,我心疼得不得了,哎哎?!?/p>
曹興梅日夜貼身照護多多,很快也感染了,祖孫倆一起發(fā)起高燒。而此時的彭先述,一邊是門診絡繹不絕的病人,一邊是需要照顧的一老一小,“我忙得根本抽不開身,有時候會累得頭暈,還好我女兒來幫忙,等我下班回去她才走。”
整個采訪過程,彭先述說話語速都很快,他要趕著去接診下一個病人。“多多給我說,外公你辛苦了,我說不辛苦,一家人在一起,怎么都能渡過難關的?!?/p>
去擁抱未來——
“摔”進清華的男孩 只想當個好醫(yī)生
高考改變命運。2022年夏天陽光炙熱,把李琦的生活烘烤出甜味。他克服身體上的不便,考入夢寐以求的清華大學,此后的命運也將和“醫(yī)生”這個職業(yè)緊密相連。
清華大學今年推出臨床醫(yī)學八年制(卓越醫(yī)師-科學家)項目,全國招生60人。李琦成功入選。
六七年前,李琦診斷出罕見基因遺傳病——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由于小腿肌肉萎縮,走路要比正常人慢一半,經(jīng)常摔跤。媽媽、哥哥、外公、舅舅都有類似癥狀,目前還未有治療之法。然而,李琦下定決心,想在醫(yī)學領域有所成就,為自己,更為他人。
這位開州少年的夢想被《百姓故事》報道后(百姓故事 | “摔”進清華的男孩),引起人們廣泛關注,催更他的校園生活。在清華的四五個月里,南方人李琦愛上了北方校園里的暖氣和食物,也常在宿舍搭塊濕毛巾對付干燥天氣。
最近,李琦正忙著準備期末考試。這學期,他學了線性代數(shù)、微積分,也學了醫(yī)學導論、臨床基礎等入門課程。
在學醫(yī)的漫長道路上,李琦踏出了第一步。進入大學前,李琦眼中的“好醫(yī)生”要同時具備“高超醫(yī)術+高尚醫(yī)德”,記者再次回訪他時,他說得更具象:“既是一位好的臨床醫(yī)生,也是一位具備研究能力的科學家?!?/p>
采訪中,李琦脫口而出一句話:“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
這是美國結核病學家愛德華?特魯多的墓志銘。他不僅是醫(yī)生,同時也是結核病患者。他了解病人的痛苦,就像了解自己。
“我特別能理解這句話?!崩铉J為,醫(yī)生要用醫(yī)術減輕患者痛苦,更要用良好的溝通能力,用同理心給予患者幫助和安慰。
真好,這世上好醫(yī)生+1。
華龍網(wǎng)-新重慶客戶端 記者 林楠、田韻沁、邱小雅、李鳳蘭\文 受訪者\供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jīng)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hualongbaoliao,報料QQ:3401582423。)